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呼市哪里有学烙焙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呼市哪里有学烙焙子以及呼市的焙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谈起焙子,在90后后来的年轻人视野里可能逐渐淡出了。但是对于呼和浩特80后以前的同胞却依旧"刻骨铭心”。焙子是曾经呼和浩特人早餐的必备。和牛肉面开启了兰州美好的一天一样,在呼和浩特一个有着简单、朴素、却蕴藏浓郁麦香的焙子唤醒了呼和浩特的清晨。
焙,用火焙烤。焙子,即用火焙烤而成的面食。它可与新疆的馕、西安的馍、北京的烧饼媲美。焙子外酥香脆,内质暄软,如果您趁着热吃,那将会满口留香。
一个焙子牵出一段历史,呼市的历史也要从一个焙子说起。
呼和浩特市早期叫归绥市,分归化城和绥远城,即现今的旧城和新城两座城构成。归化城有着440年的历史,绥远城比归化城晚了164年。两座城都是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当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上万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用两块平整的石头夹住面团放在火上焙烤,这便成就了焙子。焙子个头适中、轻巧易存、松软香甜,更是耐饿。呼和浩特是一座咬着焙子建起的城市,“三年两城一焙子”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吃焙子就成了曾经最美的回忆。那时,焙子铺都是国营的,品种不是很多,也就是油焙子、白焙子、三角焙子、油旋儿、糖焙子这几种。
大什字儿的油焙子,九龙湾的油旋儿、四眼井的白焙子老豆腐,个个家喻户晓,更是一个赛一个的好吃。油焙子是用刻着槽的擀面杖擀的,横一下竖一下,焙子表面压出满满的小方格,金黄灿烂,看着诱人,吃着酥香,甚至连掉下的渣渣都得捏起来放在手心里吃掉,生怕浪费一丢丢。用一斤粮票和4毛钱,可带着五个热腾腾地油焙子回去,足够一家人得意一个星期。
当时是供应粮,份量也决不含糊,斤是斤两是两,一斤面粉发起的面团,正好烙五个焙子。同样传统的烧麦也是这样,一斤80个,个头还大,外地人很吃惊!其实一点儿都不奇怪,一两面粉能擀出八个烧麦皮,一斤当然就是十屉80个了。这样算来,一个焙子量也算可观了,一个壮汉吃能下五个了那就不得了了。
那时候买焙子要粮票不说,价格也不菲。一个焙子,二两粮票,白焙子五分,油焙子八分。想吃焙子钱不够,找别人借一两粮票,或者二分钱是常有的事。要是有人请你吃个油焙子,那就算是很仗义了,你要是能回请,更是有情有义。一个焙子的交情,够你记一辈子了。
当年在小召,愣求嘎抢焙子的故事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说是愣也不完全愣,活生生抢了老太太篮子里的糖焙子。担心又怕抢回去,使劲往里边吐口水,囫囵吞枣地拿起焙子便往肚子里咽,一眨眼功夫,伴随着咕噜咕噜的响声,三个刚出锅糖焙子便进了肚子,滚烫的油糖汁儿顺着嘴角都流在了胳膊上,惊呆了围观地路人。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街上的焙子铺一下多了出来,各种焙子形状各异,口味也不一样了。这时的焙子可谓品种繁多,不过总算还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保持了焙子的本色。牛舌焙子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呼市焙子能夹一切的时代从此开启。
作为地道的大众食品,焙子甚至占据了呼市早餐的半壁江山。最常见的吃法是,焙子夹烧麦、夹鸡蛋、夹香肠。夹炸串、夹咸菜、杂碎、芝麻酱、雪糕等任何你可以想到食物,可以称得上是“万能夹”了。夹上豆皮,淋上红汤的辣焙子也成了时尚。焙子夹烧麦叫做蛤蟆含蛋。在严冬的烧麦馆,就着酽茶,来个蛤蟆含蛋,温暖又惬意,舒服至极,夸张的说给个县长都不换。
呼市的焙子“心怀天下”、“放眼九州”,可以夹的下一切。
味觉是有记忆的。思念故乡,不外乎最惦念两种东西,一种是乡音,另一种就是思念家乡的美食。焙子的麦香已经融入每一个呼市人的心间。吃个香飘十里的焙子吧,这熟悉的味道让你感到温暖,填补味觉的缺憾。
我出个上联,你来对个下联。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